行业新闻
推广部门:品牌部
作为一个老地调人,在几十年的地质生涯里,我有幸见证了安徽地调院的发展历程和国家地质调查项目的设立发展过程。可以说,正是地调项目的设立实施,造就了像安徽地调院这样一批能战斗、有水平的地质队伍。这批队伍随着地质调查项目的设立艰难起步,随着项目的实施高速发展,随着项目的管理逐步规范。
安徽地质调查院成立于1997年,由安徽省内三家地勘单位地科所、区调队和物化探院抽调精英合并而来,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区内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地质问题。1999年,新一轮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开始实施,旨在“围绕填补和更新一批基础地质图件,查明土地后备资源,评价全国矿产资源潜力和重点区域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资源远景,评价重点地区地质环境,发展地质科学理论,开发新的探测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战略目标,调查成果为国土资源管理和规划服务,为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服务。”这与地调院的定位不谋而合。安徽地调人以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地质调查项目中去,在基础地质调查、水土资源监测调查工程、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程、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数字国土工程和资源调查与利用技术发展工程等各个专项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安徽地调院先后承担各类地质调查项目近80项,其中有重大影响力的地质调查项目有“西藏温泉、松西幅区调”、“安徽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安徽省地质志修编”、“安徽矾山镇-将军庙和铜陵地区深部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安徽省环境地质图系及空间数据库建设”、“安徽省淮北平原地下水环境演变调查评价”、“1∶5万和县、当涂县、运漕、无为县、姚沟幅立体填图”等。通过这些地调项目的实施,为长江中下游深部找矿摸清了家底,为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地质科学依据,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地质科学决策依据,为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治地质灾害提供了决策依据,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基础资料等。
从名噪一时的“泥河模式”的创造,立体填图项目的示范,到深部找矿三维可视地质模型的创建,在取得一系列“创”字号科研成果的同时,也为安徽地调院培养了人才。安徽地调院新增正高级工程师30人,其中二级正高级工程师就有8人,有4个团队入选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调项目对于地勘单位意义非凡。
地调项目对社会的意义十分显著。安徽地调院开展的合肥城市地质调查和环巢湖城市地质调查等项目,为新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大量基础地质信息和科学依据;实施的“合肥市滨湖新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试点研究(安徽)”,针对不同需求构建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产品体系的基本框架,制定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产品,研发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建立地质资料信息多元化服务机制,与安徽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合肥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签署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利用框架协议,成果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开展安徽省江淮流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是安徽省在江淮流域涉及面最广、采集数据最多、最权威的一项科学调查,为江淮流域农业经济建设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为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地质科学依据,也为目前正在开展的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培养了大量人才。
地调项目的实施,也成就了安徽地调院成为安徽地质工作的排头兵。当前,安徽地调院紧紧抓住“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的契机,争取项目,争出成果,争出人才。
顺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下一步,安徽地调院将以省部级重大项目为平台,依托博士后工作站和大陆成矿中心,不断更新工作观念,创新调查方法流程,优化地质资料服务方式,围绕资源、环境、工程和生态服务四大地质调查工作内容,不断拓宽地质工作服务领域,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科研能力,增加整体竞争力。
展望未来,在安徽省地矿局“地质立局、强队富民”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安徽地调院高举“找矿立功、服务安徽”的大旗,继续加大全方位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努力在地质工作的第二个春天中,着力书写更大的辉煌。